压缩机

万钢高水平布局氢能产业链须注重龙头企业牵

发布时间:2023/5/21 20:13:57   

中新经纬4月11日电(王蕾)4月8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上作了题为《双碳战略引领,落实氢能规划,统筹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讲话。他表示,发展氢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面向碳中和目标共同的战略选择,中国要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氢能体系,以龙头企业作为需求牵引,“全国一盘棋”高水平布局氢能产业链。

万钢表示,美国、欧洲、日本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氢能发展计划。国际能源署在《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路线图》中预计,年氢能需求5.28亿吨,交通运输领域氢能消费量占比为40%。中国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推动氢能技术创新链发展;通过连续四个五年国家科技计划、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等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大中小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并通过规模化示范运营积累实践应用经验,在能源交通、建筑设施、赛事器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科技引领作用。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年)》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全新里程碑,对我国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万钢建议,落实氢能发展规划,一要战略引领、有序发展,营造氢能发展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二要科技引领、夯实基础,推动跨产业、跨学科融合发展;三要市场导向、系统推进,构建高质量的低碳产业链、供应链;四要安全第一、规范为先,加快构建全链条技术标准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五要示范推进、突出特色,提升和完善跨区域、综合性商业化示范运营水平;六要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在高水平开放合作中走向世界。

氢能成为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

万钢表示,实施双碳战略,要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氢能体系。氢能和电力是21世纪清洁能源的载体。两者可以互换,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碳,且氢能广泛应用在交通、工业、化工材料等领域。同时,以电力和氢气为代表的载体能源具有来源多样化、驱动高效率和运行零排放的技术特征,由氢气和电力驱动的动力系统,不受地域资源的限制,也不随石油价格而起伏,有利于维护能源安全、保护大气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这在当前面临严峻地缘政治复杂性和油价高涨的复杂局面下凸显了其战略意义。”万钢说,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数量已经远超煤电装机,但从电量供给上来看,还远不如煤炭,中间存在一个鸿沟,是可以继续发掘的巨大潜力领域。“一是储能供电,虽然目前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建设直流电网吸纳可再生能源发电,但在能源产生所在地进行储能已经不可置疑了;二是绿色化工的需求,作为基础化工,有很多化学原料来自于氨气、甲醇,这些都可以换做氢能来制作。”

万钢介绍,为了推动多领域多渠道的氢能应用,科技部在“十四五”期间启动了“氢进万家”大型科技计划,打造氢能综合应用新模式。由山东省政府牵头,秦安、青岛、潍坊、淄博四个城市共同参与,山东半岛区域联动,通过氢能高速、氢能港口、氢能园区、氢能社区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氢能综合应用样板工程;围绕四城高速公路建设了氢能服务区,启动了燃料电池热电联动,建立了13个氢气加注站;同时也建立了物流仓库以及重载卡车;在青岛和潍坊港建立了氢能驱动的吊装系统,还建设了中国第一条燃料电池的油船和重卡系统。

“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取得骄人成绩,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落实氢能规划的时候,不能在全国各地无节制地铺开,要坚持有序发展,高质量打造区域氢能产业应用环境。”万钢说,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发展需要求,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牵头领导作用,将氢能作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转手,从清洁氢能制取、高效氢能供给设施建设、多场景氢能应用协同示范全链条保障区域氢能绿色低碳发展。

年,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随后成功申报的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河北、河南、上海市以及广东省。万钢建议,可考虑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联合各省市,逐步构建跨区域联通氢能高速公路综合示范线,促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跨区域联动发展。

氢能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

万钢强调,在落实《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年)》过程中,需要龙头企业牵引,“全国一盘棋”高水平布局氢能产业链。

“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的重点需求是我们的主打方向。”万钢说,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重点领域,依托国家研发支持、产业扶持及示范工程等项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抓住关键技术领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聚焦薄弱短板环节公关,统筹推进跨领域、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完善和均衡产业链,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产业格局。

一是紧抓关键环节产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国家研发支持、产业扶持、示范工程等项目,鼓励整车企业、能源企业及装备制造企业联合行业投资基金及国内外社会资源,加大对氢能及然连电池产业投资力度,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强行业集中度。

二是鼓励产业上下游联合,努力培育补齐产业链。鼓励骨干车企主导或者电堆企业联合开发燃料电池系统/电堆、骨干电堆企业主导或与材料企业共同开发膜电极、双极板材料及关键工艺装备,与零部件企业共同开发氢气压缩机、氢罐及阀组、加氢站内关键设备等核心部件,努力培育补齐产业链。

三是优化投融资和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创新优化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关键短板领域的战略投资、股权融资、信托投资及特许经营等。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驱动全球汽车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万辆,同比增长%。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了重要支撑作用。”万钢说,但是,在汽车交通范畴之中依然存在短板,比如在商用车方面,中国和欧盟的商用车占比均约为5%,但是碳排放却不同,欧盟商用车碳排放占汽车产业40%,中国占比则高于50%。因此商用车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碳减排的重点、难点领域,也是最适合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的场景,应该凝聚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合理,共同探索技术创新路径、加强科技协同公关、开展前瞻示范推广、加强标准法规协同等。

图1:新能源汽车驱动全球汽车和产业转型升级

万钢强调,产业链的构建有利于行业有序发展。同时要进一步考虑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增长点

万钢表示,落实氢能规划,需要加快培育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增长点。

首先,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攻克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难关,重点加大高效电解水制氢气、长距离大规模储运、长寿命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部件等技术攻关力度。

其次,完善标准法规体系,提升测试评价能力。充分考虑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特点与需求,加强多渠道供给与国际交流合作,协调各方力量,完善氢能标准法规体系,提升氢能及燃料电池测试评价能力,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系统化服务能力。一是多方联动,加快标准规范研究。聚焦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推广关键环节,加大国际/行标研制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堆市场反应快、研制时间短的优势,鼓励优先指定一批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加强国际标准协调,以满足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快速的需求。二是完善氢能产业标准法规体系,加快发布一批产业亟需的技术标准。包括车载70MPaIV型氢瓶技术标准和加注站建设规范、氢气质量标准、燃料电池发动机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测试方法等,布局空压机、滤清器、氢气循环泵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三是提升氢能、燃料电池测试评价能力,开展涵盖零部件、系统、整车及氢能四个层次的共性关键测试评价方法研究,形成全方位测试评价体系,建立公共测试平台,全面提升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企业的测试评价实力,同步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再次,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氢能产业纳入国家碳循环体系。一是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国家碳循环体系机制作用,打造氢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强化绿色氢能消费引导,探索构建绿氢碳足迹证书制度;二是加快氢能产业碳市场建设,探索绿电交易、汽车产业积分交易等同国家碳市场的衔接机制,推动绿色氢能从制取到应用的产业全环节融入国家碳循环管理体系。还需要建立一系列财政和金融支持制度。

图2:氢能产业纳入国家碳循环体系示意图

最后,加强开放合作,大力推动氢能产业国际化发展。依托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等相关平台,推动覆盖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的国际合作,推进先进、成熟、适用的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助力燃料电池领域科技人才交流,加强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总之,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落实氢能规划,要以系统视角统筹推进氢能规划落地,‘抓关键、补短板’持续推动关键核心科技创新,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氢能产业链布局,‘区域协同、场景驱动、机制创新’完善氢能产业发展环境,加速氢能及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探索氢能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如期实现碳达峰、持续推进碳中和作出新的贡献。”万钢说。(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9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