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缩机 >> 压缩机介绍 >> 女工程师姜妍造乙烯压缩机,打破美日德垄断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已经不仅仅取决于刀光剑影之间的胜负了,在很多领域中都拉开了不同的阵形。
诸如医学领域,科技领域,甚至是教育领域,而科技领域上的斗争最为残酷,因为一项关键技术的缺失极有可能导致一个行业处处受到掣肘。
而石油资源对于国家科技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自年国家开始重视石油的开发后,因为缺少“乙烯压缩机”的相关研发技术,所以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内都只能依靠租赁他国的设备
由于美日德三国的技术垄断,设备的维修维护以及使用等各方面都不得不请国外专家前来解决,导致每年因这一项的支出就要高达50亿元。
而在年,这一历史终于被打破,随着国家成功自主研发的乙烯压缩机问世,以往需要租赁设备真正成为了过去。
而打破这一历史的正是当时三十七岁的工程设计师—姜妍。
01临危受命
石油作为世界上的战略性资源,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是民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而石油里面的乙烯原料是很多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料之一,所以对于乙烯的提取采用成为了检验国家科技发展把门关。
截止到年以前,世界上仅有三个国家拥有“乙烯压缩机”的相关技术,美日德三个国家每年仅仅凭借往外租赁设备就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不但要高价从国外租赁设备,每年针对设备的相关费用也需要请国外的专家前来解决,面对漫天要价的其他国家,我们只能默默忍受。
而这一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这项技术。
国家也意识到长期租赁来推动发展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才能打破这种垄断,才能不被其他国家扼住咽喉。
于是在年,国家计划投资建设三个百万吨的乙烯项目并且将这项光荣且艰巨的任务交到了位于沈阳的“沈鼓集团”的手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姜妍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带头负责人,而此时的姜妍不过三十三岁。
02大国工匠
在中国的工程师群体中,普遍以男性居多,而学生时代的姜妍就读于化工机械专业,几乎清一色理工男生中姜妍是唯一一道靓丽的风景。
当姜妍在听到课堂上老师讲到“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都掌握在外国人的手中”时,姜妍受到了很大的感触,而参加工作后的姜妍亲眼目睹国家的化工发展处处受到掣肘的现状时。
姜妍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改变国家被垄断的局面,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的姜妍就一直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着,可是实际上姜妍发现自己的学识距离梦想还太过的遥远。
于是为了提高自身水平,姜妍在沈鼓集团一边完成工作一边报考了东北大学的在职研究生,通过自身工作上的实践和专业的理论知识的结合,让姜妍的水平不断提高,也为日后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出生的姜妍带着柔弱的性格进入了大学生活中,因缘际会之下姜妍成为了化工机械专业的一名学生。
而姜妍对于这个专业的了解完全可以用空白来形容,可是心里就有一股劲儿的姜妍通过认真仔细的学习后逐渐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年毕业后的姜妍进入了沈鼓集团工作,因为沈鼓集团在当时的国内拥有很多荣誉,对于姜妍来说沈鼓集团是遥不可及的,欣喜若狂的她非常开心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刚开始工作的她每天是单位里最早一个来的,最晚一个走的,而且回去之后的姜妍还要准备自己在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
初来乍到的姜妍每天都要跟随车间的师傅认真学习和揣摩每一道流程和细节,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她更快地熟悉产品和设计环节。
遇到不懂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时,她也总是第一时间向老师傅们请教,或者查阅相关的理论书籍,决不轻易让任何一个问题模糊地过去,这样严谨认真的态度让单位更多人都对这个年轻的女孩感到敬佩。
“沈鼓集团不仅给了我工作,也给了我幸福生活”年近五十的姜妍在面对人民网的采访时不禁眼眶酸红,在她看来沈鼓集团就像家一样温馨。
03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提到“乙烯压缩机”时,姜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能够看到当初她与同事一起熬的两千个日日夜夜。
乙烯压缩机是国家在年投资建设的任务,这项任务落到了姜妍的头上,而在这之前,姜妍就在沈鼓集团研发出了集团首台“低温容器”,这对集团来说是一项非常大的成就,因为更新一代产品则意味着行业里面即将迎来一次变革。
而姜妍也在随后的几年中先后研发更新了“首台双管板换热器”和“冷却器”,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与姜妍刻苦的学习与认真严谨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而集团也看到了姜妍在研发上的天赋和努力。
所以这次的重担落在了她的肩膀上,这对姜妍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压力,更是肩负着国家的信任。
设备的构成和运作原理是公开的秘密,可是如何将压缩机的每一个零件都打上“国产二字”的确非常具有挑战性,担任主导设计的姜妍不敢辜负期望,立刻领导团队进行设计结构的讨论。
而难题在最初就让姜妍他们产生了分歧,一方面科研人员认为既然国外已经有了成品,就应该通过他们设备的运行原理进行实验,而另一方面的科研人员认为既然是自主研发,就应该从外观到构造都应该不同于国外。
双方就第一个难关争论了好久,气氛一度陷入僵持,而灯光下的姜妍没有说话而是陷入了沉思,因为这次的研发对于国家来说实在是太过重要,参与研发的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大的压力,所以她理解同事们的情绪。
“那个时候大家天天吵,大家的意见非常不统一,我也没什么办法”姜妍至今想起来仍旧历历在目,可是我们能从她的笑容上看到当时给予姜妍团队的压力有多大。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姜妍认为走哪条路都可以,但是对于集团来说机会只有这一次,沈鼓集团输不起,而他们一旦失败,“国产”二字就会成为笑话,所以他们决定先研发四十万吨级的压缩机。
先研发一个简单一点的来试试水,看看哪条路走起来合适,通过实践来论证,这是姜妍最初研发冷却机时的思路,而将吨级由百万降到了几十万,这样一来研发人员身上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思路也会更加清晰冷静。
虽然是试水,但是也要谨慎对待,因为压缩机在我国的历史上几十万吨级的技术早已突破,而姜妍他们要做的就是研究提高吨级的时候哪些因素会影响最后的成功,为百万吨级的压缩机积累经验。
“因为我之前有那个冷却和低温的专利嘛,我就说可以先降低难度试试,看看问题会出在哪里,然后我们再去解决”。
打破僵局的姜妍带领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功地模拟出来了四十万吨的压缩机的制造原理和设计图,这给他们打了一针镇定剂,信心的建立也让他们最终找到了方向。
年,姜妍主持设计的四十五万吨级的压缩机成为了国产第一台交付使用的压缩机,欣喜的同时也迎来了核心的难题—振动幅度。
百万吨级的振幅在旋转过程中不能超过25微米,25微米是多少呢,是人体一根头发丝的四分之一,振幅一旦超过这个幅度设备就会无法运行,所以研发小组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设计构思。
但是每一个构造都在一次次实验中被推翻,因为还是没有办法解决振动幅度的问题,可是长时间的科研依旧没能解决,这对一直抱有信心的团队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甚至有些同事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整个团队充斥着消极的情绪,而这一切,姜妍都看在眼里。
姜妍给她们讲了一个故事,是她们当时到意大利企业参观时的场景,当她们一行人走到设备的仓库时被对方拦下并且禁止拍照,言语之中带着一丝轻蔑,虽然表现得不明显,但是心思细腻的姜妍感觉到了。
“就像防贼一样,在意大利的参观让我深受感触,也让我下定决心要达到一个高度,虽然他们的发展比我们早了一百年,但是我们现在只差五十年,这次能够成功,我们就超过他们了”。
姜妍把这件事讲给了他们的科研小组来激励他们,同为中国人同为科学家,代表的不是一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尊严。
终于在年的2月22日,随着车间震动全厂的欢呼声传来,五年浇灌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伴随着压缩机的试车成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自主研发乙烯压缩机的国家。
细数我国压缩机的历史,从建国初期的万吨级到十万吨级,再到八十年代的二十八万吨级,再到年的四十五万吨级,最终在年中国在这个领域上达到了世界顶尖。
不仅仅是打破了行业的垄断,不仅仅是不用在花费大量资金用于租借,最重要的是这次的研发让整个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韧性,看到了中国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学识改变国家的命运。
“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姜妍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学习态度最好的”这是姜妍的大学老师给她的评价。
而大国工匠的精神中最需要最为基础的就是“态度”,对学习的态度,对行业的态度,对科研的态度,如果面对难题没有一个好的态度面对,那么也不会实现最后的成功。
现在的姜妍已经快五十岁了,但是从她饱经风霜的脸上依稀可以看到当初的青涩,谁也想不到那个文静的女孩子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风采。
能够走到这一步,姜妍靠的是认真,是不懈,是坚持,未来的路上姜妍还会继续在行业耕耘,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