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

汽车行业2022年投资策略质变,全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3/5/27 13:45:47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病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宋亭亭)

1.复盘:缺芯边际改善,复苏趋势全面确立

1.1行情回顾

跑赢沪深指数29.2pct:截至年11月29日,汽车板块跑赢沪深指数29.2pct。从年初至今汽车板块累计上涨22.3%,强于沪深指数29.2pct,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6位。

四季度汽车零部件超额收益显著:优质细分领域实现超额收益。我们对具体标的进行分类后,发现21年四季度表现最为优秀的是汽车零部件类标的,细分子行业汽车电子、新势力类标的有明显超额收益。我们认为,这一轮零部件行情本质是自主品牌崛起下的供应链重构+短期缺芯改善补库存导致的结果。

汽车仓位回升,但仍有增配空间.总持仓:Q3整体持仓市值有所回升,占比为2.43%,较Q2提升0.20pct,相较历史上5.6%的高水位仍有显著的增配空间。

1.2总量回顾

21Q4缺芯改善批产上行,终端需求稳健。总量:年1-11月,乘用车批发销量.4万辆,同比增速9%,保险终端销量为.9万辆,同比增加10%。11月乘用车批发产/销量同比分别下滑4.3%和1.4%,环比增加12.2%/11.2%,基本平稳;上量.1万辆,同比下降12.0%,环比增长5.1%。自10月缺芯边际改善以来,连续两月数据验证行业缺芯紧缺阶段逐月缓解趋势,且叠加终端需求稳健复苏,行业持续向好。

缺芯边际缓解下,折扣仍处低位:缺芯压力尚未缓解,经销商库存仍,因此折扣率10月环比9月微降。合资品牌折扣各有增减:日系下降且仍维持低位,德系增加,美系相对下降但仍维持高位。

库存系数仍处低位,尚未开始补库存。我们根据“库存=(当月批发产量-批发销量+批发销量-上险量)/当月上险量”来测算行业的相对库存数。年10月行业渠道库存为0.24个月,仍然处于低位,补库存预计于年开始。

1.3总量判断:缺芯不改更新换代周期,自主品牌突出

行业复苏背后是周期反转+换购驱动。短期看,本轮年购置税减半造成的需求透支已回补。且我国车龄6-9年的车辆当前处于置换高峰期,销量为万辆。按照过往消费习惯,我们预计-年新增替换需求分别为万辆、万辆、万辆。但今年受芯片影响,我们估计大概在-万左右。因此,假设年行业恢复,同时考虑到后续新增需求的持续释放,预计-年乘用车市场的新增销量为万辆左右,分别增速为5%、10%。

1.4结构回顾:自主品牌优势凸显,市占率提升逐步兑现

结构分化是近年来的主旋律,整车头部集中效应,一线自主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一线自主年1-10月累计销量万辆,市场份额较20年末上升2pct,一线合资同期累计销量万辆,市场份额下降3pct。

1.5结构展望

混动市场在年是纯增量:自主品牌的全面突破让混动方案的渗透率加速提升,预计到年中国市场混动车型销量将达万台,整体渗透率25%,年均复合增速达54%。

自主品牌新能源新车规划:年我们预计中国新能源销量万台。其中头部自主品牌贡献增量约万台,头部新势力预计贡献14万台增量;其他自主(广汽、上汽、一汽、五菱、江淮等)增量约30万台,其他新势力(威马、零跑、合创、爱驰等)贡献约24万台;外资品牌以特斯拉为首,包括大众、BBA、通用、日系合计可贡献约35万台增量。合计相较今年可带来近万台纯增量。

2.混动:双碳路上新动能,自主接棒促崛起

2.1.1路线图、双积分等政策鼓励混动市场发展

《路线图2.0》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指引,预计年节能车(HEV车型)销量占比40%,相较当前2.8%的渗透率有10倍空间。预计年全年中国市场HEV车型销量53~56万台,主要为日系混动为主,渗透率2.8%;PHEV车型销量约56~60万台,主要为比亚迪、理想及德系车型,渗透率同样为2.8%。

2.1.2全周期碳排角度下混动车型相较燃油车有显著优势

“年达峰/年中和”的宏观战略角度看,全生命周期排放更友好的混动车型同样也符合大势,或将于纯电车型长期共存。

2.1.3产业链完善下的性价比推动混动车型加速部署

在各类技术路线中,搭载HEV/方案的车辆节油效果在30%~80%区间。同时,随着技术进步,以及产业链的逐步完善,HEV方案目前每1%油耗降幅的投入已从2年前的-元降低至当下~元,且节油率可达30%~40%,技术性价比凸显。因此,可以看到HEV方案在各家主机厂矩阵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未来在规模效应下成本继续下行,性价比凸显。

2.1.4技术引众多国内品牌玩家入局

技术迭代后,中国品牌的混动技术与海外巨头的差距明显缩小。车企纷纷推出新一代混动竞争未来30年混合动力蓝海市场。目前众多国产品牌的混动方案多为参考本田的混联模式,仅有广汽是借鉴的丰田THS功率分流技术。

2.1.5产品的快、省、静、顺充分迎合了需求

长城汽车的柠檬混动DHT带给用户的感受同样是以“快顺静省”为主。在全速域、全场景下,都具有动力响应快、加速能力强、平顺舒适、安静、省油的特点。这与比亚迪的方案不谋而合,进一步验证了混动系统对于消费者的核心卖点。

2.1.6油电平价下混动直面竞争合资燃油车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潜在规模效应带来的降本潜力,自主品牌混动车型已经具备与合资车正面竞争的产品性价比。

2.2.1以比亚迪DMi为起点,国产混动市场开始爆发

购置税的减免进一步凸显了车型的购置性价比,因此混动车一经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的偏爱。政策与产品力的共振,让混动车型开始快速进入大众视野。

2.2.2日系、自主等品牌供给端爆发

日系、自主将会是供给端主力。日系品牌开始大规模推广并普及混动产品,国内品牌也将陆续在主流市场部署各自的混动方案车型;德系、美系混动仍将以PHEV车型为主。供给端将在后续1-3年内持续爆发。

2.2.3真实需求支撑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

日系作为国内混动市场耕耘时间最久的品牌,其产品已经获得消费者认可。年丰田、本田混动和燃油差价仍然维持在2-2.3w区间的前提下,其车型内渗透率已经达到22%~34%。且仍在持续攀升。广汽丰田计划年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计划超60%,并以混动为主。

2.2.4预计到年混动车型销量可达万台

自主品牌的全面突破让混动方案的渗透率加速提升,预计到年中国市场混动车型销量将达万台,整体渗透率25%,年均复合增速达54%。

2.3.1决定用户接受度的核心是经济性及驾乘体验

从主流企业产品定义,及用户反馈看,经济性、操控性、舒适性是消费者选择混动系统主要考虑的3大指标。而这些指标几乎共同指向了产品工程上的:架构设计、标定优化、专用发动机等几大部件系统。

2.3.2共性:普遍选择混联架构,使用体验各具特色

三家自主品牌的混动架构均借鉴本田方案,电机采用P1+P3布置方式。混动基础构型上,头部自主品牌的选择基本一致,均采用类似本田的P1+P3方案为基础进行开发。

2.4.1混动系统可分为动力/传动/电池/电控4大模块

我们把混动系统分为动力(高效发动机+电驱动系统)/传动(变速箱+离合器)/电池(功率电池系统)/电控(电机控制、混动控制系统)4个大模块,预计年市场规模可达-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4.2电动压缩机逐步突破,泵阀产品优势明显

泵阀类产品国内优势明显。电子水泵/油泵国内供给相对充足,如飞龙股份;阀类产品中三花智控已具备明显优势,同时盾安环境、拓普集团等公司也在积极寻求技术突破。

2.4.3驱动电机相对成熟,国内玩家众多

格局:目前所有零部件及电机总成,国内独立第三方供应商均有能力完成配套工作,且已获得众多客户认可,格局稳定。

2.4.4小三电:规模经济开始兑现

规模点在年可能来临。小三电受下游配套分散、芯片成本高及自动化尚不完善的制约,毛利率一直处于低位(预计10-15%),然而产品同步研发又导致研发人员(费用)居高不下,因此导致业务亏损状态,但年比亚迪、新势力们放量后将会带来毛利率明显提升,规模经济点可能来临。

3.零部件:新势力新玩法,中国实现产业地位跃迁

3.1.1竞争优势一:工程师红利下的技术与成本优势

工程师红利下的技术与成本优势:0年至年,受益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高校持续输出高质量人才,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74.3万人年快速提升至.6万人年。

3.1.2竞争优势二:本土优势+精益管理下造就快速响应能力

本土优势:国产零部件龙头的总部、研发中心、厂房均集中位于中国本土,因此主机厂订单的产品设计、模具开发、产线布置均可以得到快速的有效响应,尤其是新势力对同步研发要求更高一层,高效同步开发是一个核心变化。与此相比,外资龙头总部位于海外,远离中国区分部,通常采用“总部决策,全球生产”的模式,决策成本高。

3.1.3竞争优势三:民企实控人管理效率高,合资、外资配套关系的突破积累大量经验

民企实控人:国产零部件企业多以民企为主,大股东为实控人,股权结构稳定,管理效率优势显著,技术、市场出身的实控人在过去几年打造了一批隐形冠军企业。

3.2.1催化一:疫情冲击影响海外零部件的可持续盈利能力

全球整车销量增速放缓,主机厂扩产节奏谨慎,尤其年疫情下,海外零部件的供给持续退出。我们通过对比海内外盈利能力、海外企业停工停产、裁员、破产清算等方面以观测疫情冲击对行业的变化。

3.2.2催化二:疫情加速全球传统零部件供给退出-破产清算

破产清算:疫情对海外汽车业的一次性停工重创+持久拖累仍在产生更严重的影响,最终体现在中小型零部件商的破产,海外供给加速退出。

3.2.3催化三:软硬件分离趋势下,模组化趋势明显

行业对“软件定义汽车”趋势全面认可。这意味着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变革的加速到来。从一级模块看,“域”的Tie0.5供应商为新增。从二级模块看,自动驾驶模块(包含ADAS)是纯增量,其他模块有增有减。

3.2.4催化四:新势力的智能电动加速国内供应商配套体系突破

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新机遇下,国内自主零部件有弯道超车的机遇。发达完备的新能源、ICT产业生态为我国汽车产业承接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产业基础已然具备,前有特斯拉配套关系突破后带来的腾飞,后有新势力们升级带来新的产业链机会。

3.3零部件增长动力:进口替代加速

我们认为优先选择格局好或单车价值量明显提升的子行业,包括内外饰、车灯、轻量化、智能驾驶、汽车电子化。

3.3.1内外饰和车灯:格局好,进口替代确定

车灯行业升级不息,且过去5年没有新增产能和竞争对手,格局优秀。车灯行业未来5年核心增量来源于LED升级、ADB大灯下沉以及多色氛围灯,预计年市场空间达亿元,同比翻倍。

3.3.2轻量化:受益新能源渗透率提高带来单车价值量提高

车身结构方面,产品包括前车身、中车身、后车身,处于技术变革期,向一体化压铸发展。年最快突破的是后车身一体化,其他皆在研发商品模的前沿时刻,价值量为大几千元。

3.3.3年后车身一体化将会有所突破

后车身一体化在年最先有所突破,特斯拉先行在压铸机设备、模具、材料配方等方面突破,并量产。

3.4.1半固态激光雷达方案开始放量

根据测距、发射、光束、探测等方面可以分为诸多技术路线,比较主流是从扫描模块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机械式激光雷达、半固态激光雷达、纯固态激光雷达。机械扫描式激光雷达技术成熟,但成本高昂,难以满足车规标准,主要用于自动驾驶领域。

3.4.V高压系统开始出现量产车型

V高压平台可有效提高充电功率,且易于实现量产,未来将成整车厂重点布局方向,在整车/零部件品牌中,Taycan、现代、比亚迪、华为、极氪、岚图、理想、广汽埃安、小鹏已开启布局,其中Taycan已实现全球首款V电压平台车型量产,年新势力也将推出对应车型。

3.4.3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975.html

------分隔线----------------------------